【低空经济:政策驱动与技术突破下的万亿级蓝海】
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,融合航空器研发制造、飞行服务、场景应用的新兴产业形态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“推动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”,标志着该领域进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新阶段。
核心驱动因素
1. 技术成熟:电动垂直起降(eVTOL)、5G通信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,推动无人机、载人飞行器性能提升,成本下降50%以上,续航里程突破300公里。
2. 政策红利:全国超30个省份将低空经济纳入发展规划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设立专项基金,开放低空空域试点,简化飞行审批流程。
3. 场景爆发:
- 物流配送:偏远地区无人机配送时效提升90%,成本降低60%;
- 城市交通:eVTOL跨城通勤试点缩短长三角核心城市间通行时间至30分钟;
- 应急救援:医疗物资无人机运输覆盖山区及海岛,响应速度提升4倍;
- 农业植保:无人机作业效率是人工的80倍,农药利用率提高30%。
市场前景
据赛迪智库预测,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,带动关联产业超2万亿元。其中,无人机物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45%,载人飞行器商业化进程加速,预计2028年实现规模化运营。
产业挑战
- 标准体系待完善:适航认证、空域管理、数据安全等法规需进一步细化;
- 技术迭代压力:电池能量密度、飞行控制系统稳定性需持续突破;
- 成本敏感:消费级应用市场价格接受度有限,B端场景盈利模式尚需探索。
低空经济正从“概念炒作”转向“落地深耕”,其发展将重塑城市交通格局,成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重要载体。投资者可关注技术研发能力强、场景应用丰富的产业链企业,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大的区域产业集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