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中提醒我们就随笔随性写!
今日指数全线呈现温和反弹态势,创业板指领涨。上证指数报 3355.31 ,涨幅 0.59%,开盘于 3340,高于定盘价 3327,此为强势开盘,需留意是否出现白脸将,这可是主力吸筹的重要讯号。深证成指为 10564.32 ,涨幅 0.57% ,涨势相对不够凌厉。
创业板指达 2117.89 ,涨幅 0.67%,不过昨天的空方缺口仍未封闭。
上午市场呈现缩量普涨格局,各大指数均有上涨,然而成交额仅 7109 亿,环比减少 630 亿,量价出现背离情况。
加之开盘八法显示为两点高盘转一高压力盘,需警惕下午市场出现回落。中证 2000 指数涨幅 0.83%,跑赢沪深 300 的 0.59%,表明资金正转向弹性标的,今日盘面小盘股占据优势。
上涨个股达 4474 家,占比 82.3%,中小创为涨幅的主要贡献力量,同时跌停 13 家,涨停 53 家,具备一定赚钱效应。
板块方面,可控核聚变板块领涨,涨幅达 6.06%,创新药板块涨幅 4.83%,军工板块中中航沈飞上涨 5%。国光电气 20CM 涨停、合锻智能 10CM 涨停,兰石重装跟涨,半日成交额 16.17 亿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太学堂昨日推荐给短线投资者的合锻智能、雪人股份,今日均涨停,这充分体现了板块联动效应。
可控核聚变板块的驱动逻辑是国务院国资委将核聚变列为 “未来产业重点方向”,EAST 装置实现 1 亿度等离子体运行,高温超导材料(YBCO)成本降低。不过股民大多难以理解这些专业内容,游资则专注于资金博弈,专挑市值较小的标的,如合锻智能流通市值仅 38 亿,炒作属性明显。
今日医药板块表现突出,创新药(昭衍新药涨停)、医疗器械、中药领涨,恒瑞医药主力净流入 6.47 亿元,主要得益于创新药医保谈判落地,且 2025 年医保目录调整倾向突破性疗法。
主力资金高切低风格愈发明显,调仓路径清晰。
流入方向主要为医药板块,净流入 35 亿,其中恒瑞医药流入 6.47 亿;中航产融因军工重组预期流入 4 亿;半导体板块中寒武纪 - U 因 AI 芯片国产替代流入 2.1 亿。
流出方向上,计算机板块流出 18 亿,如信雅达因 AI 应用端业绩证伪流出 2.3 亿;新能源板块流出 15 亿,宁德时代因美国加征电动车关税风险流出 3.2 亿。
从追踪的板块来看,多个板块出现白脸将 K 线。
人脑工程板块(白脸将K线)受政策红利和临床突破驱动,岩山科技因国家医保局发布《神经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》,首次将脑机接口植入费、适配费纳入收费体系,以及上海、北京等地发布 2030 年脑机接口产业规划,提出 “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+ 临床应用” 目标,作为脑机接口芯片设计企业,受益于国产替代需求。
加之 “北脑一号” 完成 3 例人体植入,推动脑机接口从科研向医疗场景落地,"岩山科技"布局非侵入式脑电信号采集芯片,与宣武医院合作开发癫痫预警系统,2025 年 Q1 订单量同比增长 80%。
3D 打印板块(白脸将K线)因成本下降和消费电子需求爆发,"电光科技"迎来上涨。
钛合金粉末价格从 600 元 /kg 降至 300 元 /kg,惰性气体成本下降 50%,3D 打印经济性显著提升。
荣耀 Magic Vs3 折叠屏采用 3D 打印钛合金铰链,苹果启动金属 3D 打印人才招聘,电光科技为 OPPO、vivo 供应精密结构件,2024 年消费电子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 35%。
量子科技板块(白脸将K线)在全球技术竞赛和国产化提速背景下,海能达(专网通信龙头,布局抗量子加密对讲机,中标公安系统量子安全通信项目)、光迅科技(量子通信光芯片市占率超 60%,与国盾量子合作建设合肥量子城域网,2024 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42%)、罗博特科(量子测控设备获中科大订单)等个股上涨,其上涨逻辑为国际技术突破提振情绪+国产替代核心环节+政策支持。
芯片板块(白脸将K线)基于 AI 算力和国产替代双主线,瑞芯微(RK3588 芯片适配端侧 AI 设备,OPPO、小米订单占比超 50%)、四川长虹(长虹华意半导体封测基地投产,承接中芯国际 28nm 芯片封测,产能利用率达 90%)、润和软件(开源鸿蒙 + 欧拉系统适配国产芯片,获政务云订单 3.2 亿元)、高新发展(华为昇腾生态核心伙伴,中标成都智算中心二期项目,算力服务器交付量环比增长 120%)、共进股份(5G 小基站芯片打入东南亚市场,2024 年海外营收增长 67%)、东方智造(工业智能控制器芯片龙头,与三一重工合作工程机械物联网项目)等个股上涨,上涨逻辑为 AI 驱动算力基建+国产化替代加速+新兴场景拓展。
中概互联网ETF近期获得外资与杠杆资金持续加码,因为国际对冲基金平仓“多美股、空中国”策略,3月以来外资净买入中国资产786亿美元,港股科技股获213亿港元净流入,截至3月31日,基金规模达379.03亿元,为全市场规模最大的中概互联ETF。其催化动能来自政策环境回暖+AI技术突破打开增长空间+ 估值处于历史低位。持有核心资产(腾讯、阿里、拼多多)其中的例子就是腾讯混元大模型接入超300个场景,阿里云智能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%, 因此,2025年初至3月25日,中概互联网ETF累计上涨24.75%,跑赢93.65%的同类产品。同期恒生科技指数反弹23.49%,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较1月低点上涨11%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