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虑和痛苦都是对事物错误的认知产生的,并不是事物的本身。大家理解吗?
例如:房价跌了,股价跌了,产生焦虑和痛苦,这完全没必要。
房价、股价的涨跌既是必然现象,也是正常现象。
我们一生的东西一直是买贵的,过去的手表买贵了,过去的座机电话买贵了,过去的大哥大买贵了,过去的台式电脑买贵了,过去的冰箱都买贵了,过去的黑白电视和彩电买贵了,如今普及的高楼电梯房就像我们过去买的黑白电视机,又贵又不实用,终究都会被更先进的房子所淘汰。
香港及发达国家的贫民窟都是高楼电梯房。
香港及发达国家的中产和富人都长期拥有股权和股票。
用发展的眼光看任何事物,你就知道自己要什么,不要什么。
大多数人贫穷都是认知错误,既不知道买房和长期持房是长期被动亏钱(亏银行利息、亏房产折旧、亏本金泡沫破灭);又不知道买股权和股票,长期持股是赚长期被动收入(股权增值、股票每年分红送股)。
更不清白买房是提前预付了二三十年的房租费,因为买房和租房都没有真正的所有权。
为什么银行房贷是二三十年?因为房产只有二三十年的寿命,二三十年后房子都会成危房或废墟,普通人只有二三十年的还贷款的能力。
为什么社会上都要你买房?地方政府、房地产商、房地产的产业链、各行业的营销人员、银行放贷,都有钱赚。
国家和房企要卖房,因为能提高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;促进城镇化;创造就业机会;社会效应,全是挣钱的理由。
个人买房涉及到社会、文化和个人生活的多个层面,并被视为实现个人和家庭生活目标的重要步骤。
社会地位的象征;婚姻与家庭稳定性;心理安全感,全是要掏钱买单的理由。
近期,又有不少公司发布分红预案,除了中期分红,以三季报业绩为基准的分红公司数量大幅增加。
其中,首次中期分红、一年多次分红的公司大幅递增。
A股掀起分红潮,对市场和投资者产生诸多积极因素。
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,截至目前,A股市场已有近4000家上市公司于今年实施或即将实施现金分红,合计现金分红金额达2.39万亿元,其中34家公司分红超100亿元。
值得关注的是,A股上市公司今年已经连续3年分红总额突破2万亿元。
低利率金融环境下,高分红企业有助于吸引更多长期投资者参与,增强市场流动性。
值得关注的是,近期资金大幅净买入红利主题ETF,积极布局红利资产。
在一揽子增量政策和扩大内需等措施出台的推动下,中国经济已呈现筑底企稳的态势,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加强。
外资机构认为,企稳复苏的经济基本面将为A股市场的上涨提供显著支撑,增量资金有望持续涌入。
2024年临近尾声,高盛、摩根士丹利、摩根资产管理、富达、景顺、汇丰银行、巴克莱银行等外资龙头的2025年投资策略纷纷出炉。
在外资机构看来,一系列增量政策已逐步发挥效应,中国经济基本面显现企稳复苏态势。
展望今年,中国经济增长仍存在进一步上行空间,从而支撑A股市场走强,吸引增量资金持续流入。
房产向下价值回归与股票向上价值回归自然规律,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,你焦虑和痛苦是没有用的。
从今年起至十年,长期持房导致赤贫或破产,长期持股致富或暴富,将呈两级分化。
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都导致了二十年的经济危机,都是因为股市与楼市是同步暴涨的,没有股市作为后劲暴涨补充,才会出现的金融危机,而我们国家早就预留股市在低位用暴涨来抵消金融危机。
这就是国家政府的英明之处。
不改变扭曲的思维模式,会过得越来越焦虑和痛苦。
因为所有的担忧、恐惧,几乎都来自自己的想象,而不是客观的世界。
对事实的认知,远远比事实本身更复杂。
我们不是活在客观世界里,而是活在自我臆想的世界里。
由于认知的局限,几乎人人都活在这个妄念里,一生都无法冲破这个臆想的世界,一生都在自我迫害。
信仰坚定,目标清晰明了,才不会被事物所左右,也就不会瞻前顾后,焦虑痛苦!焦虑痛苦都是自己胡思乱想的结果!
“人最有魅力的时候,就是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都不在乎的时候。”
这种不在乎,并非冷酷无情,而是对自我信念的坚定。
学会不把无关紧要的事放在心上,就是强大的开始。
焦虑是一种精神“骗术”。
常常通过扭曲自己的思维和感知来操纵情绪和行为。
焦虑让你相信你脑子里所想的那些痛苦的事情都会发生。
事实上,让你的痛苦并不是事物本身,而是由于对事物的看法。
换句话说,焦虑是「认知」导致的。
我们因为对未知和不确定担忧而焦虑,但这些担忧往往是没有根据的或是过度夸大的。
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循环思维中,不断幻想最坏的结果,从而增加了焦虑的程度。
这种思维方式常常让我们感觉到被焦虑所控制,而实际上焦虑只是一种情绪和心理状态,它并不代表事实。
只有通过调整思维方式,才可以改变观念和信念,从而改变自己的感受。